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也尽量保持接近原文。
---
翻开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立项的《陈毅传》一书,第一页便写道:1901年8月26日,清朝光绪二十七年(辛丑年)七月十三,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中部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,出身于一个拥有少量土地的小地主家庭。
开头便清晰标明了陈老总的阳历生日是8月26日,给人一种严谨而庄重的感觉。
1991年8月26日,这一天本该是陈老总九十岁诞辰纪念日。然而,鉴于党内有明确规定不能为领导人举行祝寿活动,尤其陈老总已经去世十九年,因此除了中央组织的纪念座谈会和极少数报纸刊载的纪念文章外,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,这一天不过是平凡无奇的普通日子。
展开剩余86%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刘锡田,尽管饰演陈老总已整整十年,但他始终懂得艺术表演与现实生活要分开。对他来说,1991年8月26日除了天气晴朗,别无特别之处。然而,这一天的经历,却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,成为一生难忘的瞬间。
1991年8月26日,刘锡田随刚完成拍摄的电影《大决战·淮海战役》一同前往东海舰队参加首映式。演员们依次登台与观众互动,轮到刘锡田饰演的陈老总时,他继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刘少奇和邓小平之后,缓缓步上舞台,准备发表几句感言。
正当此时,一群英姿飒爽的男女战士在舰队领导的带领下,踏着整齐的正步,护送着一个点燃蜡烛的大蛋糕走上舞台。台上负责接待的领队一脸疑惑,正准备迎上去时,战士们却径直来到刘锡田身前。肩挂将军军衔的舰队首长向他敬了一个标准军礼,随即众多战士齐声喊道:“今天是陈毅元帅九十华诞,祝敬爱的陈老总生日快乐!”
台下千余名官兵瞬间起立,齐声肃然敬礼,现场氛围庄重而感人。
面对如此规格极高的礼遇,刘锡田惊愕不已,眼眶瞬间湿润,嘴唇微微颤抖,却一时说不出话来,只能郑重地接过那块蛋糕。
那一天,刘锡田感动得热泪盈眶,心中对陈老总的敬意更深一层。
自从开始饰演陈老总这位特型角色以来,刘锡田因工作关系接触过许多革命老区的群众,甚至有幸见过陈老总的战友和老部下,自认对他们心中对陈老总的感情已有充分了解。可直到那天,舰队官兵为他庆祝“另一个生日”,他才惊觉,自己已经成为陈老总形象的活生生代表。
1938年,陈老总刚刚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,驰骋于抗日战场之时,刘锡田则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刘锡田的父亲曾就读教会学校,在当时算得上文化人,后来进入北平邮电局工作。刘锡田的童年大部分时间便是在北平度过的。
刘锡田的母亲酷爱听戏曲,搬到北京后特地买了一台留声机,闲暇时便反复播放评书和相声段子。受此熏陶,刘锡田从小就是个“戏精”,能把侯宝林、马三立的名段子《八扇屏》和《大保镖》模仿得栩栩如生,经常用这些才艺逗乐同学。时间长了,老师发现他的表演天赋,便推荐他参加学校的小舞台演出。
刘锡田小学就读于北师大附属第一小学,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北京实验一小。当年邓颖超同志刚从南开大学毕业时,曾在这所小学任教。学校非常重视艺术教育,每两周都会举办一次学生演出。刘锡田自参与小舞台起,就成为学校的“台柱子”,扮演主要角色。
这段艺术启蒙时期,对刘锡田影响深远。即便多年后,接受采访时他仍记得清清楚楚,自己第一次演出的剧目是《包公审石头》,他饰演的是小偷石头这一角色。
小学毕业后,刘锡田继承父辈的学业路线,考入了一所教会学校——北京崇德学校,现称北京三十一中。这所学校师资雄厚,名人辈出,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、“诺贝尔奖获得者”杨振宁以及著名演员张光北都曾在此求学。
刚入校不久,刘锡田便以其幽默风趣的性格在班上出名,擅长插科打诨,说学逗唱样样拿手,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开心果。当时流行的相声《夜行记》、《歪批三国》和《打百分》,他都能说上几段。每次登上学校舞台,他总是惹得师生捧腹大笑。
但时至今日,刘锡田看到电视上的相声和小品,却常常摇头叹息:“还不如我当年说得精彩。”
因此,刘锡田顺理成章当上了班级的文艺委员,随后进入学校剧团,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种表演相关的书籍,从契诃夫、高尔基到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戏剧》、《一个角色的诞生》,尽管理解有限,他依旧孜孜不倦。看过小托尔斯泰的《大雷雨》剧本后,因无机会观看演出,他便翻阅街头地摊上的剧照来满足自己。
印度电影《流浪者》上映时,刘锡田迷得不可自拔,甚至为了观看,常常迟到、早退,反复看了六遍仍意犹未尽。后来没钱买票,他只好蹲在电影院门口,透过阶梯缝隙聆听放映。
他那会儿每天一开口便是《流浪者》台词与音乐,晚年回忆时仍能清晰道出影片每个细节:“开场画面,拉兹与丽达的出场,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。”
虽然热爱表演,刘锡田并未计划将此作为职业。高中毕业后,因父亲早逝家庭贫困,他没有报考艺术院校,而是选择去郊区大兴县当老师,靠着微薄收入养家糊口。
几年后,因薪水低且生活困难,他辞职考入铁路文工团,踏上了演艺道路。铁路文工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林彪将军解放哈尔滨后,哈尔滨铁路局建立了最初的文工团,后来北京、上海、锦州等地也相继成立,1956年统一组建成中国铁路文工团。刘锡田于1958年考入,成为这支团体的元老成员。
从195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,刘锡田在铁路文工团兢兢业业,历经多年从普通演员晋升为话剧团团长,达到了话剧演员的职业顶峰,拥有正式的管理职位。按理说,他本可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。
然而,时代的变革给予了他新的机遇。
70年代末,中国文化领域重新焕发生机。多年积压的艺术创作热情得以释放,大家纷纷期待银幕能展现自己心目中的领导者形象。为此,总政主导全国范围内挑选与毛主席、朱老总、周总理、陈老总等领导人相貌相似的演员,组建了八一制片厂的“特型演员组”。
这是中国首次正式设立此类演员团队,迅速引起社会关注。没多久,数十名试镜者来到八一厂,其中不乏后来名声大噪的特型演员,如被称为“主席专业户”的古月。
陈老总的特型演员试镜了多位,但最初并不包括刘锡田。特型演员因为特殊的容貌,常在生活中引人注目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配资-广州股票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官网开户-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